保持新鲜感


又到月底了,好像慢慢变得对时间不太敏感了,有时候觉得一周过得好快,没过几天就又开始了新的一周,有时候又觉得时间过得好慢。我当然知道,会有这样的差异和自己当时所做的事情有关系。假如你每天都过得非常重复,那么时间就会过得很快,否则,一旦你开始尝试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或者很久没做过的事情,让大脑产生一种新鲜感),尤其是不按照计划中的那样去做,或者有意外出现,时间就会变慢。时间的流速其实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你感知的方式变了。所以,每天都做一两件不一样的事情,也是在变相延长自己的生命。

1 月 1 日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看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很佩服作者,敢把自己的经历和感觉毫无保留地全都写出来,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的这段人生经历也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成就,但我其实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对书中的一些描述多少能够感同身受,比如极力想要在他人面前掩盖事实真相(不太健康的家庭关系),比如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不值得更好的东西等等。能看得出来,她其实极力想要修复自己和家人的关系,但是面对「虔诚」的父母和有严重暴力倾向的哥哥,她知道自己永远也回不到小时候的那种状态了。关键是她已经「变」了,所以也就不可能再「变」回去。我觉得她们一家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权利,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成长环境下,一家七个孩子中,有三个最终离开父母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一个甚至远渡重洋成为世界顶尖学府的博士毕业生,另外四个却依旧只能依附在父母身边生活。除此之外,也提醒了我们,拥有爱你并且能够理解你的家人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虽然我们可以选择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外的家人,但无论如何,陪伴我们长大的家人始终在我们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无论他们现在如何对待我们,他们曾经毕竟是我们最最亲爱的人。不过,转念想想又觉得作者其实还算是幸运的。她虽然很难再见到自己的父母,但至少在她的众多兄弟姐妹中,还有两三位能够理解她,因此也还能得到一些慰藉,这本书最终能写成也来自于他们共同回忆的拼凑,所以才能让大家看到他们共同的成长经历。感恩、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

1 月 2 日 - 心灵跟随身体

一直觉得,我是幸运的,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苦难。但有时候也会担心,我是否被身边的人保护得太好了?这样顺遂的人生能一直维持下去吗?当某一天苦难降临到我身上的时候,我能否承受住它?选择斯多葛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可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我希望自己在困境面前,不至于被彻底打倒。所以,让自己提前去适应那些会让人不舒服的事情,比如跑步,越是糟糕的天气越是要出门跑。想想也挺有趣的,通过折磨自己的肉体却能让自己在精神上变得强大起来。你的心灵会随着你的身体一起转变,这是我这几年才逐渐认识到的一件事。

1 月 3 日 - 改变低自尊的状态

低自尊可能和一个人的自我对话有关,当一个人长期坚持自我否定,怎么会有高自尊。所以,首先要做的事是改变自我对话的内容,学会使用更积极的语言。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想要客观真实地看待自己,就必须做到对自己完全坦诚。我有什么缺点,我对什么感到担忧和恐惧,我擅长和不擅长什么,他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符合我对自己的认知吗。尽量收集足够多的信息,然后回顾自己所犯过的错误以及曾取得的成就,差不多就可以得出大概的结论。人有的时候容易对自己太宽容,有的时候又太严厉,所以会让自己显得不那么随和、优雅。过度的自我控制会让我们变得不够可爱,而太过放纵又容易伤害到自己或者让我们失信于人,如何保持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练习的事情。

1 月 4 日 - 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为什么喜欢独处?因为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内心总是感觉到一种需要伪装自我的感觉。有时候是因为自卑心在作祟,有时候则是害怕被他人讨厌。这当然和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因为从小很少被肯定,总是被父母批评数落,所以逐渐变得害怕当众出丑或者失败后被他人嘲笑,习惯了去讨好身边的人,而且容易变得唯唯诺诺,从来不敢在陌生人面前尽情做自己。但是,这只是一种归因方式而已。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信徒,我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哪怕是童年非常不幸的人也是一样。首先,第一步是:接受现实。目前的处境不会因为你找到了原因就有所改善,因此,你只能接受这样的现状,然后想办法去改变它。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成年人,应该从自己可以着手的地方开始行动,抱怨、哭诉只会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糕。当然,当我们离开困境之后,也许可以再找时间去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当处在问题中心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先解决眼下的问题。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能够接纳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他人的想法也许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你开始改变的契机。也许你永远也做不到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但是相比过去,至少稍微不那么在意一点了,这也是一种进步。没错,学会自我肯定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接下来你需要意识到,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不同。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点点问题,只是这问题有时候在他人那里很难察觉出来而已。你需要学会和这样的自己相处,然后才能接纳身边的其他人。我们都是有一些缺陷的人,因为相信彼此,才敢把自己毫无保留地交给对方。而这,是唯一的能让我们被他人理解的方式。

1 月 5 日 - 情绪教育

昨天聊了接纳,接纳的另一面是信任,信任自己,信任他人。怎么会有人不信任自己?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完全无条件信任自己的,比如信任自己能做好、信任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信任他人则更加困难,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天生内心边界感很强的人。我们有时候连自己的家人都做不到完全信任,更别提其他人了。但这种信任他人的能力其实也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这需要我们对自己和人性有足够的了解。而这离不开不断地学习,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以及在生活中的观察。我们的文化环境总是喜欢强调一个人应该是理性且自洽的,但事实是,在理性的外表之下,真正控制一个人行为的是情绪和信念。当我们感到自己的信念受到威胁的时候,本能的反应是想要排斥它,有时候甚至会直接诉诸于情绪的宣泄,比如感到愤怒,或者是想要远离它、自我孤立起来。因此,就像阿兰·德波顿说的,大多数人都需要情绪教育。我们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个体,我们是情绪和理性的结合体。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抑制自己的真实情绪;学会表达,甚至偶尔应该允许自己展现出脆弱和「不正常」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变得更完整,更像一个「正常」人。

1 月 6 日 - 真实的生活

最近开始了解软装相关的细节,才真正意识到装修的坑真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多,光是简简单单的阳台柜就有无数种组合方式,而且还要去了解所使用的材料、价格,安装需要注意的问题,后续使用的问题,等等。虽然很麻烦,但是为了以后住得舒心,还是得去花时间了解,毕竟这份投入会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不过,心里还是会有点担心会不会花太多冤枉钱,为什么明明看着很普通的东西价格却那么贵?可能真的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吧。以前在家里或者租房子根本体会不到那些实际物料的价格,等到真要自己花钱了,才发现原来样样东西都不便宜。所以,还是得精打细算才行。终于体会到电影里那些落魄主人公的心情了。但是,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吧,努力工作但收入只够维持日常生活的运转。也没什么好沮丧的,反正我对物质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追求。而且我相信,只要心里有足够的好奇和热情,一样可以把日子过得有烟火气。

1 月 7 日 - It is what it is

我所知道的,无法是一些简简单单的道理。我所需要的,也无非是那一点点的时间和空间。方寸之间,就是我所能认识的全部世界;呼吸之间,就是我整个的生命。

1 月 8 日 - 顺应人性以及对未来保持希望

新年第二周,早上醒来内心突然有种恐慌的感觉,觉得生活好像陷入了一种恐怖的重复。可能是一个人生活久了之后,内心有种被落下的感觉吧。但是,这不就是几年前我想要的生活吗?看来,人真的是贪婪的物种啊。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就会想要更多,然后是更多以及更多的更多。欲望永无止境,人会不停地追逐下去,一直到死为止。想要反抗人性是很难的,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有的人会选择宗教或者避世而居。但是,我觉得这其实没必要,顺从人的本性也是一种活法。只不过,需要忍受生活中偶尔出现的波动,比如与人相处时出现的矛盾,求而不得的痛苦,面对选择时的纠结,面对诱惑时的内心摇摆,等等。这样的生活当然不那么优雅,但人总归是一种龌蹉的动物,我们不只是吃地里长出来的东西,还吃别的动物的肉、蛋、奶作为能量来源。这个星球上的每个角落都有蝇营狗苟的人,即使是所谓的精英群体,背地里也都在上演着为了情欲、财富、地位不择手段的桥段。不过,我还是相信,大体而言,人类会一直进步下去的。当科技足够发达,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当大多数人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不再为基本的物质生活担忧的时候,或许我们就真的可以实现过去教科书中才能看到的社会。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我们的共同目标在宇宙深处,而不是把眼光限制在地球上,为了那一点点的利益而彼此争夺。

1 月 9 日 - 贫民窟里的生活

看了阿轲探访马尼拉贫民窟的视频,感觉和那些人的生活比起来,我眼前的那点问题真的不算是问题了。我们至少衣食无忧,但他们却要靠着微薄的收入来养家(可笑的是,我连早上早点起床都做不到)。一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的那些悲伤啊痛苦啊都是在矫情而已。不过,过着贫困生活的人其实到处都有,我并不觉得同情能够帮到他们什么。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然后力所能及地去帮助身边的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在同一片星光、月光、日光的照耀之下长大,没有理由过着如此不同的生活。

突然有个想法,假如把全人类的幸福快乐程度看作是一个可以计量的总数,那么,也许我们应该把增进全人类的幸福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些生活在贫民窟、难民营中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幸,否则你不会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比你在城市其它地方看到的更多。但是,假如他们的收入水平、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提高,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过得更加快乐。相比较而言,那些物质生活充裕的人,并不能通过简单地增加收入来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而是只能通过改变思考的方式。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冥想、写感恩日记等等这些手段能够越来越受到我们青睐的原因。想明白之后,幸福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知足」二字。

1 月 10 日 - 希望「墙」有一天会消失

聊点敏感的话题,「墙」的存在还有必要吗?作为一个软件开发者,我当然希望墙不存在,因为不想为了看个文档或者下载依赖还得装上翻墙软件。一个手工艺人,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无法获取到,这不可能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但是,看了那些建造「墙」的理由,心里难免会有种「好像他们也有几分道理」的想法,它的确可以防止大众被误导以及挡住一部分不怀好意的人。不过,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应该有能力翻过这道障碍,去获取到他想要获取的信息。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翻过这道墙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了。我其实是墙的受益者,相比那些无法翻越它的人,我因此获得了更多的竞争优势。但假如有得选的话,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消失,因为这样可以拉近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我也不认为墙内的人真的那么容易被煽动,我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我们没那么笨,而且这也能增进外界对我们的了解,而不是总是被他人掌握着话语权。

1 月 11 日 - 兼听则明

接昨天的话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大家对自己国家的态度这么两极分化?爱国的人会被叫做小粉红,不喜欢自己国家某些地方的人会被叫做喷子或者恨国党。先不管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这种现象的存在就说明目前人们的态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我个人其实一直都是想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只就事论事,不站队、不表态。但现实是,很多情况下,你的就事论事在他人眼里,其实你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表明了你的立场,然后就被归类为某一类人,之后的讨论也就意义不大了。这其实是个非常不健康的环境,但好像也没有什么改变的方法。我觉得讨论的目的是分享彼此的见解,而不是说服对方或者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我们每个人其实生来就带着偏见,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形成了我们对世界最初的看法,此后我们所有新建立的思考方式其实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的修正。就拿民主这个词来说,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想到选票,有的人想到公民社会,有的人想到市长电话,它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因此,每次在与他人交流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彼此对即将讨论的话题有着共同的知识背景,并且了解彼此观点上的差异,然后才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传递出去。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但为了获取到那部分知识,你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偏见,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然后你才能从对方口中听到那些你从来都没听过的东西。要知道,傲慢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每当你觉得自己手握真理的时候,真理也差不多即将离你而去了。始终都要记住:兼听则明。

1 月 12 日 - 身份认同危机

最近几次听到「身份认同危机」这个词,其实我有段时间也会想,到底该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这个身份呢?因为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不少对中国不熟悉的外国人好像都会对中国有一种偏见,所以连我自己也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这个身份。但是最近这段时间好像稍微想明白了一点。无论如何,我出生在这里,天然地会有一种维护这种身份的本能。我希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听到自己的身份的时候,是好奇的甚至是景仰的。与其说这是民族主义,我更觉得这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我所来自的那个地方必须是富强的、文明的、普通人也能安居乐业的,而这就离不开大力发展经济。目前来看,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因此,哪怕这个国家现在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也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只是暂时的。我们目前有优先级更高的任务需要完成,等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平的时候,也许才可以更有信心去讨论下一步的计划。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相信这是值得期待的,和平、稳定、繁荣地走向未来,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1 月 13 日 - 严肃对待生命,轻松对待生活

有时候在想,我们的那些虚荣、傲慢真的毫无必要,因为它们根本无法增进生活的幸福度,只会让我们走上歧途。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探索未知。生命是个奇迹。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来由之后,难免会感到疑惑:一切为什么会是像现在这个样子的?死亡为什么无法避免?探寻思考这背后的一切,也许我们会慢慢理解生命的本质,然后才能更坦然地面对生活。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东西都是虚妄的,只有体验才是最真实的。有时候一个观念的改变,立马就能提升我们的幸福度。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生命,但应该轻松地对待生活。投入到创造中去吧,去感受美吧,去拥有幸福吧。

1 月 14 日 - 关注美好的事物

看了个视频,一想到毁灭全人类的能力居然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就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还是因为人类的贪婪以及对生命的漠视?越想越觉得离谱,只能尽量不去想它。还是要关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啊,毕竟人生中有些事情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就像有可能明天发生的一场地震就能带走我们的生命。当这种不可控的意外发生的时候,除了接受,也没有什么别的能做的了。多关注那些美好的事物吧。

1 月 15 日 - 体验挫败感

自从在家办公以来,有时候会觉得自己长时间一个人待着,社交能力会不会退化?虽然每周也都需要开几次会,周末也会和家人视频通话,但是除此之外,几乎不再有别的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与我定期沟通交流的人了。最奇怪的是,我居然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不适应的。习惯了一个人吃饭、看电影、看书、玩游戏,一个人出门跑步、散步、玩轮滑。我仿佛看到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幸运吧。只要内心能感到平和安宁,也没什么不好的。不过,就像之前说过的,那种孤单一人无人可分享的感觉总归不太好受。但是,那也只是一瞬间而已,小说、音乐、影视媒体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陪伴。

有时候也会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不去和他人接触就不会感受到挫败感。但这样一来,我永远也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起一段亲密关系。挫败感也是人生中非常必要的一部分吧,它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有生命力的,小说和电影只是对他人生命的一种诠释,有的时候你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感受到那些情感以及它们的真实滋味。

1 月 16 日 - 小团队更适合我

越来越意识到,其实小团队才更适合我。虽然毕业以来,一路都是在小团队环境下,从来没有在大公司待过,所以并不知道实际感受如何,但是从他人的分享和反馈来看,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可能很难适应那样的环境。首先,我更喜欢接近终端的用户,以及对产品的最终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力。后者很难在大公司中实现,因为每个人都只负责自己的那一块功能,并且最终实现成什么样都是非常确定的,不可能被某一位或者某几位开发者影响。其次,在小团队中更容易让人发挥出主人翁精神,从而更能感到成就感。我觉得这点应该是最显著的区别。在大公司中,大多数普通员工都容易有一种自己只是一颗螺丝钉的感觉,也很难有 sense of agency,一般只有在小团队中才能形成这种氛围。当你从主观上想要为一件事负责的时候,你才能把一件事做好甚至是做到极致,这也是许多公司都偏好将项目拆分后使用小团队来开发和管理的原因所在吧。

1 月 17 日 - “炼”爱以及最佳择偶策略

看了电影“炼”爱,挺好的一部纪录片,但说实话并没有什么让我感到特别惊讶的地方,因为和我对一些大城市女白领和成功女性的认知相差不大。我觉得其实也没必要和我们的父辈甚至是祖辈比,毕竟时代背景不同,假如生存不成问题,我们当然会选择爱情,而不是为了给生活找一个依靠(至少该项占的比重会非常低),不过,独立的现代女性也需要面对诱惑,这点其实男女都一样,在看似选择「无限多」的情况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告诉自己「就是他/她了」?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当然,最终爱情没能修成正果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你喜欢的人变心了,有可能是你发现对方身上有一些你无法忍受的地方,有可能是经济问题,等等。但这些就是在择偶过程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必须根据现实世界和外界的反馈迅速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一个我们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最终期限吗?比如,应不应该在 x 岁之前做出选择?假如你能够接受终生不婚,那答案当然是 no,否则的话就还是需要提前考虑。这点我觉得可以参考我之前看过的一个 TED 演讲 The mathematics of love,首先估算出你在目标年龄之前有过,或者心仪过且有可能发展出一段恋情的对象,再加上未来可能拥有的对象,然后将它除以 2.72,得出的数字就是你最理想的对象会出现的位数。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一生在 35 岁之前会拥有 10 段恋情,那么他一生中最理想的对象应该是他在第四段恋情时遇到的人。先不管这个算法是否合理,仔细想想,似乎也符合我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

1 月 18 日 - 从宇宙角度看待压力

今天经历了心情跌宕起伏的一天,上线之前发现一个算是比较严重的 bug,而且还是无法马上就能修复的那种。每到这种时候都是考验心力的时候,尝试静下心来调试,尽量不去想困难的部分,先从最简单的部分入手,然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但是,等到事后空下来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自我怀疑。可能还是不够成熟吧。刷手机的时候无意间翻出一句摘抄,让我挺有共鸣的。的确,为了活得健康和长久,我们必须学会舒缓压力,不能让自己太放松,但是也不要太过紧张。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就尝试下冥想,出门散散步,看看大自然和天空。我们毕竟只是活在宇宙角落里的一粒细沙上,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将过去。在星空之下,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我们太过担心的。那些让我们无法释怀的东西,其实没必要纠结太久。人生很长,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不去尝试的话,你永远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1 月 19 日 - 全情投入会让人忘记情绪

今天又是调试 bug 的一天,每当这种时候时间会过得特别快,不知怎么窗外天就黑了。但我还挺享受这种状态的,虽然过程中的某些时刻很痛苦,但是一旦进入心流状态,个人内心的感觉和外界环境对你的影响都会消失不见。有时候想想,大部分人感到煎熬或者痛苦,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外界环境,也不是他们自身太脆弱,而是他们陷入了眼前的那种状态,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跳出来而已。一旦你能告诉自己,放下眼前的一切,然后投入到一件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外部世界的事情中去,那些痛苦、焦虑等情绪都会消失不见。我们是一种单线程的生物,当我们的心灵被一件事物完全占据的时候,其他事物都会自动后退。假如你能掌握这种技能,你就不会再被自身的情绪左右了,至少不那么容易被情绪控制,也不会那么激烈地爆发。这也算是情绪教育的一种吧。

1 月 20 日 - 回到小时候

今天是清理 todo list 的一天,晚上打扫完房间卫生,看着屋子里的一切,心里有种莫名的满足感。人还是需要做点事情的吧,哪怕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有时候哪怕只是重新布置一下房间,添置一些能够提高自己日常生活效率和幸福度的小东西,也能让自己开心好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这可能也是我能一直习惯独自生活的原因吧。容易被满足,而且比较佛系,不强求一定要有什么。哪怕什么都没有,自己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最近工作间隙的放松方式有点奇怪,比如一个人在房间里扎马步,然后模仿拳击手出拳,或者单脚站立然后做出一些奇怪的姿势看自己能坚持多久,或者练习视频上看到的体操动作。经常一个人玩着玩着笑出声,感觉回到了小时候。有些记忆似乎会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又浮现出来,不过好在目前为止都是让我感到怀念和开心的事情。虽然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是我觉得能够拥有那时候的记忆,并且有机会带着平和的心情重温它们,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1 月 21 日 - 拒绝受害者心态

最近发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的形象,要么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然后借此获利,要么是为了自己的错误开脱。一旦你开始采用那套说辞,你就会慢慢把自己代入到那种身份中去,然后不自觉地就开始扮演那个角色。虽然很讨厌这种现象,但是我发现自己其实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心理,这可能是人的本能吧。毕竟,只是稍微示个弱、演一下,就能让自己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有这样的机会干嘛不去做呢?这种做法虽然不犯法,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但最高的代价其实是你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当你从内心认同自己是个受害者的身份之后,你还会有「求诸己」的动力吗?所以,长期来看,还是在害自己。当然,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全能无敌形象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也有痛苦,而且有时候也应该和亲密的人分享它们,这也是一种加深了解、拉进彼此距离的手段。但是,我反对公开自己的「苦难」和「不幸」,哪怕你的本意并不是获取他人的同情。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沉湎于那些无法改变的过去,而是放眼未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生命的本质就是超越痛苦,活出最灿烂的自己。哪怕是一颗奇形怪状的石头,躺在某个角落里千百万年,也有可能在某一天成为一块指路石。

1 月 22 日 - 低消费生活

当财富积累到达某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它的持续增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会逐渐消失。我在想,我们能否控制这样的临界点?普通人可能很难做到吧。不过,控制自己消费的欲望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前几年流行的一个词「消费降级」,现在几乎不太有人再谈了,可能大家已经习惯这种做法了吧,能不(少)花钱就不花。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躺平的生活方式,未来我们可能会和日本一样,逐渐步入低欲望社会,低消费、低通胀,甚至还可能略有通缩。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我觉得这才是合理的生活方式,减少消费对环境也更友好。过剩的物资本来就是资本主义一大特征,到我们东亚这些国家更是被无限放大,因此,大多数人都会有种活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现在这种气氛可能也是物极必反,毕竟,再卷下去连正常生活都做不到了,赚再多钱、买再多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最近旅游业一直火爆的原因吧,大家都开始明白过来,人生只有一次,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1 月 23 日 - 良质与人的感受能力

好的电影和游戏的确会激发一个人内心的良质,当我感受到美好的时候,会希望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也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甚至会希望全人类都能被包裹在幸福之中。仔细想想,所有好的艺术作品其实都是在提升人的感受能力,因此哪怕是一段话、一句歌词也有可能触动到我们。所以,人生多美好啊,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限多这样的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的美与力量的事物。因此,哪怕暂时生活在一个灰暗的环境之下,也不要气馁,因为你也还是有机会被感动。这样看来,我们都是幸运的。

1 月 24 日 - 健康以及同一种游戏

这两天晚上睡前在看我与地坛,最大的感受是:上天是公平的。虽然夺走了一个人自由行动的能力,但是却让一个人拥有一颗无与伦比的头脑以及绝佳的感受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切也许是在他拥有了比别人更多无法被挥霍的时间之后,他才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写作的热情,也提高了写作能力,最终才能写出那么多好的作品。但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对普通人来说,一个健康的身体真的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拥有像他们那样的能力,但是至少还有机会去探索和尝试。因此,不要浪费这笔财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及时常感恩,只有这样才算是对得起自己和家人。假如你是那些不够幸运的人中的一员,在接受现实之后,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变得比普通人更容易去赞美生命,然后也会去利用好自己余下的能力,甚至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我觉得这也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种挑战。说到底,其实我们玩的都是同一种游戏,只不过有的人起始条件更为苛刻而已,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因此每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1 月 25 日 - 拥抱限制

虽然常常提醒说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但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一些习惯的改变都是被迫发生的,有时候甚至是直到改变发生之后才发现原来新的做法更好,也是蛮有意思的。忍不住回想,假如过去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不像原来那么顺利,后来的结果会是怎样?也许不会变得更糟,也许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过,回想过去挺没意思,真正有意义的启发是,尽量多去尝试不同的做法,也不要担心限制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有的时候限制也是强迫我们改变的契机,最终借此迎来好的转变也说不定。拥抱一切吧。

1 月 26 日 - 运动的意义

晚上在地库玩轮滑,最近又开始练内刃前刹,尝试几次后,惊奇地发现居然可以刹出去一段距离了,明明前几周才刚刚刹到能转个弯而已。而且刹停之后髋关节的肌肉也不会觉得特别酸痛了,在想可能是新的肌肉长出来了,或者那部分的肌肉已经习惯这样的动作了。没想到玩轮滑接近两年之后还是会被这样简单的进步「感动」到,可能这就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吧,给你的反馈特别明显,只需要几周甚至是几天的时间就能体会到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当然,还是要看比较的对象,假如和常规的学习比,那练习某些运动项目给人的反馈的确更快,但是假如和一些电子游戏比,那反馈还是慢太多了。不过,这也是我强迫自己养成运动习惯的原因之一,暂时从电子游戏之类的反馈机制中脱离出来,感受真实的学习曲线,这反过来也会有助于保持大脑的记忆能力、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肌肉的活力。

1 月 27 日 - My thoughts on love

Do I still believe in love? I think the answer is yes. Not only because I’ve read love stories in books or seen them in movies, but also because I know what it looks like in real life. I’ve had a couple of examples in my life, and they may not reflect what every romantic love should be, but at least they will give you an idea. Love is a constant practice; it requires both of you to be seen and heard, and also allows you to see and reflect, sometimes even to magnify the light of other people. And that’s the most beautiful part of love.

1 月 28 日 - 地铁:离去

周末在重玩地铁离去 PC 版,对里面一些非常直白的恐怖画面还是毫无抵抗力,但哪怕全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也还是硬着头皮继续玩下去,看到一些美到窒息的景色又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过,我觉得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即使是到了这样的末日,人类文明早已毁灭殆尽,地球上却依旧存在着这些迷人的景色,哪怕有些荒凉,但也有其壮美的一面。不知道我们能否避免这样的结局,但我觉得即使避免不了,至少地球上的生物还会继续生存繁衍下去。几百上千万年之后,一定会有新的生物种族取代我们的位置,哪怕其文明程度不如人类,但至少不会像我们一样毁灭自己。

1 月 29 日 - 惊涛飓浪 Adrift

看了电影 Adrift,挺喜欢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类型片的,从某方面来说也能敲醒年轻时候的那些追求环游世界的天真「幻想」,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想要实现这类梦想还是挺有难度的,要么足够有能力,要么有优渥的家庭背景支撑。况且环游世界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有趣,往往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意外,有时候甚至危及生命。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例子,两个刚刚坠入爱河、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在远离文明中心的地方享受了一段浪漫时光,然而在随后的一次驾船航行中遇上突发飓风,船体受损,爱人消失在海水中,女孩则通过各种手段自救,在海上漂浮 41 天之后才奇迹般获救。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非常吸引人,但鬼才知道经历其中的人的真实想法。反正我是绝不会愿意有这样的经历的,即使景色再美也不会去,假如事先知道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的话。最美的景色总是留给最勇敢的人,所以,如我这般胆小的人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只不过,非常感谢那些勇敢又愿意分享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不用经历同样的危险却能看到同样的风景,哪怕只是通过纪录片中的镜头看到那些景色,也已经十分满足了。

1 月 30 日 - 年底前的焦虑

现在每次快到年底的时候新增了一个焦虑的项目,应对家人的催婚,这应该算是大龄单身青年的共同烦恼吧。但也没有什么好的解法,而且我也不认为我能改变父母的想法。毕竟年龄差了一代,很多观点很难说到一块儿去。平时大家也都按照正常的生活节奏那样过,到年底了终于抓到机会了,就把对子女的怨气全都发泄出来。但我其实很能理解,有时候连我也忍不住 PUA 自己,过去一年回家的次数的确不多,作为父母有点不满也是应该的。不过,我内心也会去对比,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到底有什么不同。平心而论,他们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希望子女早点成家也没什么错,但问题是我们这代人的想法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不再认为婚姻只是一种两个人凑在一起过日子的手段,又或者是为了完成某项人生任务,它只不过是经历人生的一种方式而已。当你遇到一个合适的人,步入婚姻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为了迎合其他人的想法,更不可能仅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况且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好,一个人的生活自由自在,我只需要照顾好自己就好了。可能还是因为我成长得比较慢吧,但哪怕我现在 40 岁、50 岁,我也还是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健康的身体,以及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对我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1 月 30 日 - 无论如何都应该追求良质

有时候忍不住想,所谓的良质会不会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这部分人衣食无忧,也不用担心生活上会遇到什么困难,所以才发明出这一套说辞来蛊惑大众?当你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哪还有时间去考虑什么良质呢?所以,也许它只是那些精英阶层用来标榜自己的不同、区分自己和大众之间差异的工具吧。也许普通人就应该低头拉车,当好牛马就好,别想那么多。打完这段话,发现自己真的无法接受这样的观点,我觉得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还是应该去追求良质的。都说当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两个相反的声音出现的时候,才更容易得出接近正确的结论;经常和自己辩论的人才更容易保持理智。为自己还能保持理性思考而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