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时光机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让我能有机会反思自己的生活吧。每天早上或者入睡前坐下来,把原本只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想法,组织成语言、写成文字,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奇妙的。这也是一个人抵抗孤独的最佳方式。生命不断向前,而我们留下的文字却可以穿越时间,使得我们的思考得以被保留。哪怕仅仅只是记录,也是在给未来的自己提供一个回望过去的时光机。

4 月 1 日 - 珍惜一切、爱所有人

今天回家了,第一次和外甥亲密接触,抱着他的时候,看着这一团小生命一边扑腾着小手一边用清澈的目光望着你,心里有种奇妙的感觉。我觉得目前看来,再厉害的人工智能也比不上一个崭新的生命,因为谁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个生命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拥有什么样的经历与智慧,会影响多少人的生命走向。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能够见证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下一代人,他们也会经历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但他们所要面对的挑战可能比我们还要大。不过,总体而言,我还是对未来感到乐观的,毕竟即使是新冠疫情这样的挑战,我们也还是都扛过来了。这当中虽然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先看到那些好的事情,比如那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都还在牺牲、奉献自己,来换取大多数人正常工作和生活权力的人们。而即使是普通人,我们大多数人也都在努力配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的时候甚至是在挣扎求生。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困难总归会有熬出头的时刻,现在就是重新开始展望未来的时候了。我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并没有遇到太多生活上的困难,更多的是一些心理上的挑战,比如负面情绪找不到释放的渠道等。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所面对的这些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而且我做得也不算太糟糕。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还是成长了一些的,虽然可能不能从外在表现上看出来什么。我觉得自己是个成长得特别慢的人,我常常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落后同龄人很多年。但至少还是在成长。我觉得人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向何处,只能慢慢摸索。也许有的人运气比较好,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后一路狂奔。但这样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也许慢,但总归能找到生命中对自己来说珍贵、重要的东西。不过,我对这一切也并不执着。我觉得人生不该有什么模板,也没有什么限制,尽情去探索、发现就好了。要知道,历史上甚至是现在,在这个星球上的某些地方依旧存在许许多多不能拥有和我同等条件的人,真的是在为了生存苦苦挣扎,而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呢?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爱你身边的所有人吧。

4 月 2 日 - 爱情为何稀缺

人真的是非常矛盾的动物,回家了本来应该好好陪父母,但是内心又会有种特别抵触的情绪,因为爸妈会直白地和你聊一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话题。这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内心还不够成熟吧,尽管我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但多少还是会被影响。夜深人静的时候,还是会反问自己,我真的完全接受自己目前的状态吗?好像也不是,其实也还是希望能遇到那个可以交流内心深处想法也可以分享彼此生活中喜悦时刻的人,并且我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可能有点问题,鲜少与外界接触,不去交朋友,也切断了和过去有关的一切人际关系,差不多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了。不过,有时候却也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假如自己能够接受,那么也没有改变的必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多少还是会感到一丝丝焦虑。虽然每个人真正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但是我们多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相似的人,彼此分享、共同生活、抵御未知。但是这样的人可遇而不可求。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封闭自己,可能也是因为失望次数太多了吧。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低期望,不要追求成为彼此的 soulmate 而是只是交流那些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不要寻求一个能满足我们方方面面需求的人,而是在不同情境下寻求不同的合作对象来完成彼此陪伴的任务。现代人觉得爱情稀缺也是因为我们赋予了爱情太多的想象,既要求身心灵合一,又要求物质条件、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相匹配,还得足够浪漫,希望对方可以付出像影视剧中那样纯粹的爱。这样的爱情现实生活中也许存在,但是能遇到的人又有几个呢?况且有多少人真的愿意为一个人付出那么多呢?如果一个人连爱自己都做不到,又何谈去爱别人呢?

4 月 3 日 - 做难一点的事

晚上无意间又翻出这个关于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 TED 视频,看完后再次感到人脑的确精妙无比,光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理解他人意图的功能,就要花费一个人那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更不要说其它更复杂的比如类比、理解抽象概念之类的功能了,怪不得现代人需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接受教育。而且我们发明的那些知识和技能,同样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从而逐步调动、激活大脑的各个区域,才能掌握这些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各种概念和范式。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东西太简单了,和这些人做的事情比起来,简直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而一旦去接触那些复杂的课程又会觉得,这玩意儿好枯燥啊,完全学不进去。这也是为什么我只能当个普通人了吧。想要做出伟大的贡献,除了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够忍受无聊。大多数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只有在你成为高手之后才能看到。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一开始也许可以靠热情撑着,但是迟早会达到平台期,假如缺乏耐力和韧劲,你是很难撑到爬坡成功的那一刻的。道理都懂,然而真正做起来还是会暴露出本性。不过不管怎样,先给自己找到一个足够高的目标吧。不管最终能不能实现,只要去做、去尝试了,一定都比坐着不动强。

4 月 4 日 - 趁还来得及,去尝试吧

有时候觉得现代人最大的危机可能是缺乏不可替代性,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所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这样。对我们来说,真正稀缺的东西只有时间,而对有的年轻人来说,时间也可以用来挥霍。这样一来,人自然就会容易感到生命缺乏意义。结不结婚不重要,反正也就那样。工作好坏也不重要,毕竟大多数人都已经很难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了。把时间花在娱乐或者是花在自我成长上同样不重要,毕竟从这两件事所获得的效果上看有时候是等同的。我们追求自我成长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是通过提升自我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而现代人有很多种方式实现后一种愿望,比如旅行和游戏。所以,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其实只有一件,那就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这件事看似简单,但是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我们要么花费一生的时间在满足外界对我们的期待,要么就是被周围环境裹挟着往前走。真正能从时代洪流中跳脱出来,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即使是那些能够觉醒过来,开始独立思考的人,想要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比如自身条件的限制,然后还得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不断地尝试和摸索,才有可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此刻的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清醒,因为我依旧迷茫,依旧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但是我逐渐开始变得不那么恐惧未来了。死亡是我们所有人的归宿,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无论过去的我们犯下过什么样的错,从现在开始都不重要了。去不断地尝试吧,不要在意结果如何,趁你还有时间。

4 月 5 日 -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东西方文化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从轴心时代之后,东西方就开始走向两条分叉,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西方世界拥抱了宗教,而东方世界(主要是中国)则拥抱了中央集权,这两种不同的选择最为深远地影响了两种文明的发展方向。这两种选择其实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比如宗教信仰能够团结人群,但是也能造成彼此的分化;宗教信仰引导人们遵循一种追求良善的处世规则,但同时也会让人迷信权威;宗教信仰宣传博爱、普度众生,但有时候也使得人们把太多精力放在追求一个幻想中的天堂或者来世,而忽略了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中央集权制度同样有利有弊,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运行,减少战争发生的频率。而这套制度的缺点也很明显,除了需要压迫底层百姓之外,还依赖于拥有一个好的统治集团才能长期有效运行下去,一个糟糕的皇帝可能造成持续多年的战争。另外,对处于这套制度之下的人而言,同样会变得迷信权威,但同时也会变得敢于反抗压迫,毕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抗争传统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的。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开始拥抱新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工业革命,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宗教逐渐走向式微。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迎来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已经拥有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公众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话语权开始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不只是被那些精英们把持着。自由平等已经烙入人们心中,以至于我们不仅不再迷信权威,甚至开始驳斥它们。西方走向民主,东方走向民主集中,无论表面上叫法如何,其实背后都是精英治国。精英们除了参与政治,还会通过创办企业、引导大众传播等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崇拜新的宗教,那就是拜金钱教。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我们不再需要传教士,而是被本能的欲望推动着涌向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可以购买的商品越来越丰富,以「买买买」为口号的 materialism 成为了人们的新时尚。除此之外,在思想和精神世界方面,我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去消费精英们制造出来的产品,我们总是被告知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对待身边的人以及我们的环境,甚至对未来还未出生的人也该负起责任。不过,不得不承认,此刻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已经极其复杂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一边被他人影响的同时也在一边影响其他人。所以,这是个最为推崇独立思考、鼓励原创、奖励创新的时代。

4 月 6 日 - 「自找」的孤独

昨天是清明节,这次清明刚好凑在了周三,单独放假一天,不好调休,所以也没回家。假期对我来说和周末没什么区别,基本上还是宅在家。傍晚的时候照例出门刷街,到江边常去的地方练习 powerslide。玩轮滑差不多满一年了,没想到还在练习这个一开始就立誓要学会的动作。我玩大三轮很少使用 powerslide 刹车,基本上都是 T 刹,因为基本上都是提前刹车,即使速度快也一样,当然也是因为大多数时候路况并不好,所以速度也不会太快。一个人练着刹车,望着远处夕阳渐渐从乌云中露出来,然后又一点点落下去被远处的群山和云雾盖住。江边散步的人来来往往,也有跑步的,遛狗的,望着江面发呆的。突然间觉得,其实人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孤独的。哪怕你身边有人陪着,和你一起散步、说笑,但是你并不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你和远方的人隔着屏幕聊着天,但你也不知道对方此刻同时在和多少人聊天。哪怕你非常信任、爱对方,对方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你,你此刻的心情对方也不一定能懂。这有点丧,不过,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更应该积极地去分享,以及真心地向他人倾诉,并且学会当一个好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假如我们感到孤独,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向他人吐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之所以打不开自己,是因为我们觉得他人无法理解自己,或者觉得根本没有人愿意倾听。而事实上大多数人身边至少都有一两个亲朋好友是可以依赖的,只不过我们不愿意「麻烦」别人,其实只要有一人愿意敞开心扉地聊一聊,你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孤独。

4 月 7 日 - 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晚上刷 YouTube 看到一个视频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才看一半就觉得要惊掉下巴了,每一帧里的信息量就已经多到吓人了,整个视频 19 分钟,难以想象这得是多大的工作量。看了下底下的评论,基本上全是对视频作者的赞美,我觉得视频作者看到这样的结果,应该也会感到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看完这个视频之后,除了感到自己的历史知识匮乏之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我能不能也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呢?首先,我的确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其次,我觉得人活一生,除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之外,还是得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的事情的。虽然有的人能够从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但是大多数人应该都和我一样,并不能完全通过工作来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想来想去,似乎我目前获取成就感最优的渠道还是参与到开源社区中去,因为这是唯一能够结合工作、个人技能和兴趣的渠道。唯一的问题是,目前的我似乎很难从这项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快感了。几年前的我还会花很多空余时间研究技术、写博客、做个人项目并开源,而这两年以来我连博客都很少写了。但是,除此之外,我唯一的兴趣就只剩下玩轮滑和各种娱乐了,这些东西又很难立马变成可以创作出内容的途径。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许只能先尝试重新点燃自己对技术的热情,然后尝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术。至于兴趣爱好,也可以继续下去。其实想要基于它们去创作的话,也是有方向可以选择的,比如做教程、做社群、做自媒体等,只不过目前我还没有下定决心去尝试它们。

4 月 8 日 - 爱是一种技能

看书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具有关爱他人特质的人。我所做到的只是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那些工作辛劳但所得不多的人,这其实是后天习得的。我知道有的人生来就有这样的禀赋,他们对他人的苦难非常敏感,而且非常容易感同身受。他们是天生的慈善家,假如拥有一定的家底,这样的人往往能影响很多人的生命轨迹。然而我从来都不是这样的人,并不会那么容易共情。我觉得这也是我喜欢一个人待着的原因之一,因为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要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要小心自己的言行,再加上我是讨好型人格,总是害怕自己会不小心得罪他人。所以,对我来说和人相处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不过,我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如何爱人也是一项可以学会的技能。因为说到底,爱是一个动词,只要你做得足够像,有时候别人其实也分辨不出来真假。再加上行动反过来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慢慢地你也会感到爱意在生长。其实任何一个领域都有 “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 的现象,就像被从小引导学习下象棋的孩子最终真的爱上了象棋,跨国婚姻家庭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 multilinguist。一种行为持续次数足够多、时间足够长,你就能慢慢掌握其精髓,进而也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4 月 9 日 - 虚构作品的意义

昨晚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都是很早之前就看过的,不过重新再看一遍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新的感悟,会注意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会去思考导演通过这个场景想要表达什么、台词背后没有表达的部分又是什么。一个人随着成长,审美、品味、喜好等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过去看电影最主要是为了听新故事和寻求新奇体验,等到听过足够多的故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开始去寻求质量和启发性。人是非常具有局限性但又非常贪婪的物种,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去亲自经历的,所以我们会转而通过阅读、电影、戏剧等方式去填补这部分缺憾。除此之外,通过虚构作品,我们也能收获那种「自己的人生只不过是更宏大叙事中的一部分」的感觉。我们能够穿越到历史上任何一个节点,感受在那个时代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感受大人物在动荡时代面对的考验、历经的抉择;我们能够体验不同时期下普通人的爱情和家庭生活;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平常生活中永远也获得不了的体验和经历。我觉得这就是大家喜欢听故事的原因吧。虽然我在工作之后就不再花很多时间看电影和小说,但是现在也开始意识到,其实它们还是值得我花时间的。非虚构作品让我们获得能够应对和改变现实生活的知识,而虚构作品让我们开始构思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大概就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

4 月 10 日 - 为自己负责

有件事想起来挺搞笑的,我一个即将满 29 周岁的人,居然还会在内心质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合群。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只要经济独立,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他自己的事,合不合群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只要离开了学校,就没有什么「群」是需要你去主动迎「合」的了。的确,工作中的同事和你是伙伴关系,也能组成一个群体,但是要不要融入其中是你自己的选择。只要你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和同事保持互相尊重就够了,关系远近完全是你自己的选择。即使和同事关系真的相处不好,至少还可以换工作啊,而且很少有公司领导会因为员工不合群而开除他,当然被穿小鞋是有可能的。至于生活方面,那更是和个人性格和选择有关了。你可以完全不和任何人来往,只要你能够忍受孤独;你也可以去当一朵交际花,周末玩到昏天黑地,但只要不影响到其他人和自己的工作,那也没人可以指责你。我向来的主张是每个人都应该只为自己负责,不要随便向其他人施加道德压力,包括那些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长辈们总是喜欢在背后指责某些亲戚的子女如何如何,作为晚辈,有时候常常会随声附和,但最近才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并且开始主动表明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应该只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他人的行为。的确,年轻人有时候会因为缺少经验而吃亏,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长辈们的劝诫大多数时候并不管用,有时候甚至会起反作用。该吃的亏一定都逃不了的。既然如此,那就放手让我们自己去犯错吧。至少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的教训,更有可能让我们长记性。

4 月 11 日 - 承认人生也是买彩票

今天看了两个挺有启发的视频,一个是女大学生进电子厂在流水线上工作 12 天后崩溃对着镜头哭泣,一个是偶然出现在首页的英国华裔女孩唱自己写的歌 (a song about the people I love)。说实话,这两个视频确实没什么关联,但是内心却感到对人的命运的悲叹。我们生来都是自由的灵魂,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不同,使得我们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而这些却都是我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一想到「我们的一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就会让人坐立不安。对我来说,更多时候是在庆幸,庆幸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庆幸自己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庆幸自己此刻能过上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正是很多人想要追求的,而我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但是,这一切多大程度上是来自个人的努力呢?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因为我的运气比较好而已。我有爱我的父母,有宽松的成长环境,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上的陌生人的帮助,抓住了偶然出现在我面前的机会,等等。就像有人创办了一个未来成长为顶级科技巨头的公司,而有人成了露宿街头的瘾君子,很多时候很难将这一切归因于后者不够聪明、不够努力、自制力差等,人生本来就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和奇妙的恩典,有的时候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基因,却诞生了改变世界的企业家,而有些含着各种金银钥匙出生、被大家认定为是未来业界领袖的人,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我觉得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不同的配置,但是几乎每个父母却都对自己的子女寄予厚望,而这种期望也不是完全不合理的,毕竟买彩票都有人中奖。不过,我倒是觉得,其实没必要太过执着于自己运气不如别人好。哪怕我们最终没能成为超人,当一个快乐的 Clark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啊。

4 月 12 日 - 人类文明一直在进化

这两天睡前在看一本关于奴隶制的小说,深深觉得宗教在那个年代的确有存在的理由,因为那时候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更不要提那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了。宗教提供了一个虚假的承诺,让我们相信有来世或者天堂,只要我们能够耐心忍受,死后或者下一辈子就不用再继续受苦了。假如没有宗教,大多数人活着就真的只是在苟且偷生了。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但前提是你得觉得自己受的苦是有意义的。相比起来,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我有时候也在想,在农业出现以前,人们的生活会更好吗?至少应该不用忍受这种被奴役的痛苦。但转而又想到,当原始部落间爆发武力冲突的时候,很有可能是一方被另一方全部杀死,有的时候甚至整个族群都被驱逐直至被消灭掉,比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样看来,其实人类的文明史就是逐渐变得更加温和、善良、不再频繁诉诸暴力的过程。我们逐渐学会尊重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甚至开始尊重自然界中的其它物种。不过,我并不觉得对立和矛盾会有消失的一天,因为毕竟我们是那么得不同。而且就连两个人相处都会有矛盾,更不要提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了。我最大的愿望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更有智慧,不去寻求个人荣誉和名声,而是真正去追求爱和良善。人的一生相比人类整体的历史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人类历史相比地球历史又是沧海一粟。人类的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的短视影响下一代人的未来。我相信只要人类不作死,我们最终一定会成为星际文明,只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

4 月 13 日 - SpaceX 和永生

偶然在 YouTube 上看到一支 SpaceX 的视频,想到未来几年内人类就有可能踩上另一颗行星的土壤,有种我们见证了历史的感觉。自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依赖,接下来的这一步等得有点太久了。但是,冷静下来后却又觉得,这种事情和普通人着实没什么关系,就算见证了这一刻又怎样,大多数人都无法参与其中,顶多只能为别人鼓掌叫好而已。另外,也会感到有点沮丧,因为想到自己每天做的工作,相比他们这些人做的事情,简直太不值一提了。有时候想想,其实我们当初选择一个行业也只是在碰运气而已,因为你也不知道哪天你所在的行业会因为某个你从来没听说过的人的加入而迎来剧变,比如马斯克对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影响。不过,还是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文化、科技都在进步,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大多数人只要不作死都能安稳地活到老年甚至老死,这样的机会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我们都是幸运的人。当然,此刻依旧有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有地区处于战乱之中,但是世界总体是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的。不过,假如有得选的话,我更希望自己出生在 1000 年后的世界,因为我知道那时候科技一定更加发达,人类也许已经战胜了大部分疾病,甚至有可能实现了永生。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呢?

4 月 14 日 - 6 岁的我怎么看现在的自己

在听 Lex Fridman 播客的时候,从 David Sinclair 那里学到一个新视角,假设自己依旧是一个 6 岁的小孩子,以他的视角看此刻的自己,我会怎么想?我会觉得现在的生活简直太美好了,我能做的事有那么多,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东西也那么多,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觉得可乐、好玩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死盯着那些自己做不了或者没有的东西呢?我觉得这就是与人沟通的魅力吧,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过去不曾注意到,或者是曾经知道但是已经遗忘了的东西。我们都是一边成长一边忘记过去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其实说起来,我也觉得自己和小时候的自己没什么不同。虽然此刻的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听说过很多种思维模型,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脾气、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十分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内心童真的那一部分。我依旧会对陌生人感到好奇,只不过标准和门槛有所提高。我依旧喜欢搞怪、搞笑的人和事。遇见让自己不开心的人或东西,我会选择远远躲开。我依旧不服管教,有时候甚至容易成为人群中的麻烦制造者。我身上的很多特质其实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之后也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辉哥常说不要做违背你天性的事,我非常认同这句话。我本质上是一个追求独立、不喜欢被人干涉、有主见但是也重视他人对自己评价、有些固执、容易紧张、害羞、不爱与人交流的人。我要做的认识到自己的本质,然后利用好自己的长处去做一些对社会大众有价值的事,这也是让我感到自己人生有意义的重要方式之一。

4 月 15 日 - 以影响力为指标和生育的意义

看 newsletter 的时候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我们人生最终成就的指标之一是,我们能够影响多少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来看,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我们的父母,因为是他们带给了我们生命。至于其他人,对我们的主要影响在于「如何」去生活。我们通过父母,学会了如何生活自理,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尊重他人。又通过学校教育,知道了更多关于这个世界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一些知识。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开始学习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社会运行的原则,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情和人物,我们还开始思考一些哲学问题,包括道德的本质、人的意识、宗教的意义等等。这些会逐渐塑造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会影响我们如何生活。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在我们人生中占据一部分的内容,真正持久的是我们踏入社会之后,持续不断地自我教育。我们的工作内容、如何工作,所遇见的人,阅读的书籍,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过去所形成的观念。有的部分可能变得更好,有的部分可能变得更加糟糕。撇开道德评判的话,其实如何变化都是我们个人的选择,与他人无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当然可以鄙视一个道德水平低下、做出各种丧尽天良的恶行的人,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一开始所具有的人性其实和我相差不大。我们都是血肉之躯,都有通过理性和学习知识改善自己处境的能力,只不过他选择了一条和大众偏离的道路。另外,此刻的我开始意识到,大多数人所能够做的最简单的实现人生成就的途径是养育后代。因为在把一个新生命带到世界上之后,这也会影响到你和你的伴侣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你也会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获得重新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

4 月 16 日 - 你想要过的生活

我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天脑袋里常常盘旋起这个问题。多少人忙于赚钱,忙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但是却忘记问问自己:我究竟要如何度过自己的这一生?人的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只要稍不注意,很快就过完了。我们从出生到上学,再到毕业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娃,然后是抚养娃长大成人,再看着他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等你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年轻时候的梦想已经变得遥不可及,这时候你再去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能已经没得选择了,于是心里默认当下的生活就是最好、最幸福的。我并不是不赞成追求这样的生活,因为理智上我也知道,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而且有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完成这些一边追求自己的梦想。唯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你理想中的生活方式与上述这种常规的人生路径互斥的时候,你才不得不去选择。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此刻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世俗生活看起来也许还不错,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选择太多了,其潜在的问题也太多了。因此,很多人干脆就不去选了,走一步看一步。这是一种拖延的策略。还有的人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是只为自己而活。于是,他们不再去关注外界的声音,选择按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此刻的我,观念上倾向于后者,但是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拖延的痕迹,总是觉得还是不要那么快做决定,等等看再说。我内心十分清楚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也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不过,暂时想不明白也没关系,那就交给未来的自己去解决吧。

4 月 17 日 - 人生目标的替代品

昨天说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人生目标。这好像已经成了大多数年轻人的通病。我有时候在想,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压力更大吗?好像也不是。相比我们这代人,父母那辈人在他们那个年代所面临的困难明显要严峻地多。比如我爸妈,他们年轻时候的工作辛苦程度明显高于我此刻的工作,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我所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已。他们那会除了打工,下了班之后还要去菜园里打理自己种的菜,还得养鸡养鸭养猪,而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能维持一个还算体面的生活了。的确,对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买房买车是个绕不过的坎,但是过去人们的婚恋也同样会面对这些问题,只不过条件变得更加严苛了而已。而且我觉得随着社会观念的进化,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租房子生活。买房定居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没必要那么早就定下来,因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我们所面临的机会和选择也越来越多,没必要在二十几岁就做出影响自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活的决定。除非一个人已经确定自己想要在一座城市定居,那当然早一点做决定更好。因为目前来看,房产依旧是一种有升值空间的固定资产,并且也与许多福利绑定在一起了,能提供很多隐性福利。扯远了,说回人生目标,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都缺乏一个清晰的人生目标,再加上逐渐抛弃了一些比如成家立业之类的传统观念,所以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一些替代品,有人选择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上,有人选择旅行,有人选择地下偶像,有人选择各种爱好,越来越多人选择过独居生活。这种趋势没有停止的迹象,而且针对独居青年的服务和相关产业也在迎来大发展。只不过,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4 月 18 日 - 生活是一场修行

很长时间没有冥想,早上冥想了半个小时之后,再次意识到冥想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是它用很简单的方式让人进入自我觉察的状态,当你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仿佛和现实中的自己做了切割,在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观察他。即便那些让人尴尬到抠脚的事情再次在脑海中浮现,你也只是在观察。你会意识到自己其实从来没发生过什么改变,和六七岁的自己没什么不同。我有时候觉得人生真有意思,即使我们坐着什么都不做,却也是在体会生活,体会生活的苦与乐。从理论上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寻快乐、逃避痛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时候,我们却又在主动追求痛苦。但其实痛苦和快乐本身就只是两种状态而已,同样的情境在不同的人眼中,激发的反应也不同。我一直想要追求那种无论面对何种情境,即使行为上表现得有情绪波动但内心始终保持平静的状态,后来才发现,这种状态普通人根本就不应该去追求。不但是因为它很难达到,更是因为它其实要求你放弃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我们人类是一种活在当下的动物,假如完全抛弃了七情六欲,也许可以做到看起来从容平和,但是这也意味着你失去了全面感受生活的可能性。痛苦、无聊、埋怨、嫉妒、厌恶、憎恨、悲伤,这些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你还活着,那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积极地去参与世界,积极地去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才是普通人一生中应该认真从事的修行。

4 月 19 日 - 冲突的意义

每次遇到危机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心态调节能力真的很差,很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然后需要花大量精力用于恢复内心的平静,才能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锻炼,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缺少处理冲突的经验,于是在这种场合下容易陷入慌乱,内心容易不笃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事后回想起来感到懊恼、甚至是后悔。但是,我觉得既然自己都已经活到这个年纪了,想要立马改变这些是很难的,其实只要能做到事后反省,下次遇到类似情境的时候学会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这就已经算是进步了。另外,我觉得自己主动去制造一些这样的场景也是有必要的,毕竟我现在的生活太缺乏这样的冲突了,有时候矛盾和冲突也能给人的生活增加一点趣味。有时候想想,其实恋爱、婚姻也算是一种对生活的调剂。单身的人虽然也可以用各种事务占满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但是大多数事都是一个人完成的,而两个人一起生活的话,相对就会产生更多的摩擦和矛盾,有时候还会涉及到外部第三方势力的介入,这样一来,如何解决矛盾就成了两个人共同的问题,也能锻炼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下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呢,假如在两个人的相处过程中,矛盾多于其中一方能够承受的范围,而另一方又不能在其它方面提供某种形式的弥补,这种情况下两个人的关系就会陷入困境,结局很可能就是这段关系的终结,于是恢复单身状态,重新开始独自面对一个人的问题。所以说,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关系,只有彼此共同合作,而不仅仅只是一方在付出的关系,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4 月 20 日 - 自私让世界更美好

越来越觉得,其实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投资。我们把时间花在他人身上,通常也是带着目的的,比如对方身上有你需要的某件东西,对方能够帮助你完成某件事。那么,和最好的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们内心应该是无私的吧?我们不是因为看中朋友的身份、地位、财富、颜值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才与他成为朋友,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时的我们自己。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潜意识当中,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对方能够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们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倾听我们的诉说。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期待,才使得我们愿意在对方失意的时候去帮助对方,因为我们希望当自己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也能得到同等对待。我还记得老友记里 Joey 和 Phoebe 打赌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无私的行为,最后,Phoebe 发现,无论她做出什么样的看似无私的行为,最终都会让自己的身边人收益,因此也会让自己感到开心,所以不能完全称之为无私。我觉得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追求无私,毕竟自私是写在基因里的。我们都是靠着自私才让自己活得更好,才创造出那么多的新发明,才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受饥饿、贫穷和疾病的困扰。当一个人能把自私发挥到极致,他有可能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从而让更多人能够自由地生活在那里。

4 月 21 日 - 博雅教育

这两天看的一集关于斜杠青年的圆桌派视频,其中提到了博雅教育,我还专门去查了维基上的解释,古代西方教育中,文法、修辞、逻辑统称为三艺,算数、几何、音乐、天文统称为四术,三艺四术就叫博雅教育,也叫自由七艺。这和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有点相似,那时候对人才的教育更注重全方位的培养。相比较而言,虽然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内容更加宽泛,但是为了达到普及教育的目的,其实已经失去了这种全面教育的特点。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被动地接受同一套知识体系,而不是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他感兴趣和有潜能的内容。这当然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当前的教育体系关注的重点在于普及知识,包括基础的文科和理科知识,其次是筛选人才。由于义务教育是由纳税人来买单,出于教育经费的限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最适应这套制度的人获得了最多的实惠。当然,我不是说这套制度不好,它当然有好的地方,假如它无效的话也不会被这么多国家采用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而且我们也看不出有什么替代它的方案。只是有时候会感到很可惜,我们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不过,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教育已经不再是一种只能发生在教室这种场合下的活动了,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学习。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同样也会带来人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的动力。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总体而言,我们这代人虽然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但从一个人所拥有的自我教育的机会来看,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

4 月 22 日 - 接纳此时此刻

一个人假如不能找到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那么他就会一直处于被外界分散注意力的状态。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想要获得你的时间、金钱和注意力。但有时候我也会怀疑,难道真的有人能逃脱这种命运吗?你怎么知道你所形成的价值观不是外界灌输给你的呢?去做自己没做过事情真的那么重要吗?去某个自己没去过的地方生活对我来说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要看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为什么要学某种乐器?为什么要阅读某本书?假如是为了满足好奇心,难道所有的好奇心都值得被满足吗?是生存重要还是意义感更重要?我们应不应该为了未来的某种确定感而牺牲当下的生活质量?其实这些都只是问题的表面,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人生中最要紧的事是什么?我想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假如你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都能贯通起来了。可问题是我活了快 30 年了,却依旧没法快速准确地给出自己的回答。我也喜欢追求新奇的体验,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以及感受不同人的不同生活,但是很难说那就是我全部的追求,而且老实说以我的能力也很难以此为生。说到底,可能还是我太贪婪了吧,总是抱着既要还要的心态。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世界上没有不付出就能轻松得到的东西。想要感受刻骨铭心的感动,那你就需要先做到真正信任他人,并且也要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也是唯一看到他人身上闪光点的方法。虽然我对眼下的生活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然而这就是我所处的真实世界。我只能先接受它,就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只有先做到平和对待自己和此刻的生活,我们才能做到去慢慢接纳这个世界,接纳其他人走入我们的心中。

4 月 23 日 - 你选择的生活

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女孩的经历,童年先后遭遇了父母离异和辍学,后来唯一的依靠她的父亲也去世了,于是很年轻的时候就不得不开始赚钱养活自己,并且做的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通过自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最终她选择进入香港理工大学,并且成功成为一名博士在读生。她的故事虽然很励志,但是看了还是让人觉得很心酸。可能是因为我有点共鸣吧。我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惨,但是我也有过和她当时同样的感受,而且我目前也许依旧没有走出来。现在的我虽然有了一点工作经验,也基本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但内心偶尔还是会感到自卑,有时候也会感到非常孤独。不过,我并不把这样的感觉完全看做是负面的,因为我觉得它就像一个人的胎记一样,是很难去掉的东西,即使去掉了也依旧会留下痕迹。它可以提醒我自己来自何处,也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我要做的不是忘记过去,然后假装自己和别人一样,因为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面对。面对困难,你可以选择放弃,也可以选择死扛到底。像文章中的女生那样的人,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是自己的,即使面对再糟糕的环境,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过成什么样,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

4 月 24 日 - 每个人都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天赋

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完美?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我们人类自身就不完美。我们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想要实现的愿望,而天生又非常懒惰,还喜欢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当出现困难或者分歧的时候,归罪他人总是个更简单的做法。有时候会想,假如每个人都诚实守信、努力工作、公正无私、不嫉妒、不贪婪,我们这个世界哪还会有暴力犯罪和极端贫困呢?我们不是早就生活在天堂一样的世界里了吗?然而世界总归不是理想的,总会有人想要和你不一样的东西,而且你也无法帮别人决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每个人都具有自行决定过何种人生的权力,这也是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变得像今天这样多样化和无比精彩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质的世界。虽然我们每个人具有的先天条件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力求把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打造得更加精彩和美丽。我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潜力。因为只要看看那些起点很低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克服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又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才能发挥到极致,在所在领域创造了一个个传奇。假如每个人都能利用好自己的时间,用心学会某种技能,然后孜孜不倦充满热情地去不断打磨它,最终我们会发现这样做不但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服务社会,并且也能和身边的世界创造出更深层次的连接。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都会有更多的了解,也更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

4 月 25 日 - 信任为何困难

取得一个人的信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对方是我这样的人的时候。我算是天生性格敏感多疑,而且好像还挺喜欢在内心一棍子把人给打死的。当我一旦认定某个人的语言或者行为触犯到我的安全边界的时候,我就会在内心把那个人排除在可真心交往的分类之外。我不会向他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依旧会和他交往,但是仅仅保持在最低限度内,在一切非必要的情况下我都会避免和他交流。而且我可以毫无负担地和一个人断绝来往,只要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发现结果是我能够承受的,我会非常坦然地删好友,从此不再联系。也许之后会再想起那个人,但是基本不会感到后悔。过去有得到过我是个无情的人的评价,不过是在半开玩笑的语气下,我也并不觉得这个评价有什么问题。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我身边才几乎没什么要好的朋友吧。大多数时候,我都觉得我是个更适合一个人生活的人。处于社交场合下的我容易感到紧张、不安和慌乱,而且我也不需要社交来获得快乐和存在感,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去逼自己融入不适合的圈子了。

当然,孤独是个逃不开的话题。有时候会觉得,假如我有很多朋友,至少可以找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多少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些共鸣吧。但是,转念一想,假如我真有这样的朋友,那么这意味着我也要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去倾听对方,而我可能并不愿意去当对方的倾听者。所以,还是算了吧。不过,我虽然不容易信任别人,但倒觉得自己还算是个比较忠诚的人。一旦我认定你和我有相同的价值观,我信任你说的话和做的事,那么,无论你未来怎么对待我,我都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哪怕你做了一些伤害我的事情,只要我认为你有合理的理由,我也不会觉得不可原谅。当然,前提是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

我也有一点取得他人信任的经验想要分享,那就是:不管对方是什么立场,你先和他站到同一立场上。也就是说,让对方有种「你和我是一伙的」的感觉。这样一来,你之后的话,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寻求对方的帮助,才能真正让对方听进去。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有意义的反馈。捍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防御他人对私人领地的侵犯,这是每个人的本能。如果这点都做不到,那还是不要奢望理解其他人或者得到任何人的理解了吧。你必须学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路才能看到他人眼中的世界。

4 月 26 日 - 正义比正确重要

昨晚在看一个讨论自由主义的视频,我原本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是在双方辩论环节,当我从为自由主义辩护的学生那里听到他们的观点的时候,某一瞬间突然意识到,他们当下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虽然站在自由主义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说的一切都非常正确且合理,但是在旁人看来,他们的观点是不近人情的。我也才意识到,过去的自己可能太过教条主义了。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互动频繁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而且也应该适时地去帮助其他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正义的。此刻的我认为,正义远比正确重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原本以为看完这个视频后我会强化自己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认同,没想到结果恰恰相反。所以说很多时候,说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先让他感到被认同,然后再以平视的视角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带任何批判,让对方自己去观察,并且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被说服的一方一定不会通过主动认输来放弃自己的旧观点,而是因为认同你、被你打动了,才会选择从另一种视角看到自己的不足。

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自己的这种转变,也许是因为自己还年轻?假如再过十年,我还能像现在这样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吗?也有可能是自己目前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所以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等到再过十几二十年,我可能就会像大多数中年人一样,变得顽固且永远自诩正确了。虽然很讨厌,但是还是希望在变成那样的自己之前,尽可能多地去吸收不同的观点,给自己的认知空间扩容,未来也许就会有更强的纠错能力了。

4 月 27 日 - 越来越「独」

五一假期临近,这次不打算回家而是想一个人待在杭州,有可能会出门逛逛。不同于其他人呼朋引伴的,我好像越来越习惯自己一个人。工作是一个人,玩乐也是一个人。虽然也会和人交流,但是每天开口说话的次数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有时候也会担心这样下去会不会得上失语症,但是转念一想,只要我还在每天写碎碎念,大概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而且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和人闲聊,以前只是不喜欢在群里和陌生人聊天,现在是连普通熟人都不愿意花时间和对方聊天了。毕竟随着独处时间的增加,你会发现,既然自己的大多数需求都能一个人满足,那为什么还要去求别人呢?而且我也不会担心自己被孤立,毕竟我已经习惯了身边的人来来又去去。况且这个年代还有谁离开谁就真的不能活了?这样看来,好像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了。身边有人陪着是特例,孤寡才是常态。当一个人真的能接受这样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才会真正发现自己的需求。而且有多少人只是因为害怕落单才走入一段关系的呢?虽说如此,但我还是挺渴望更丰富的社交生活的,有能理解自己的人,有倾诉的对象,不再一个人刷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做所有事。不过,奇怪的地方在于,我明明知道只要自己伸出一只手去,就有可能得到击掌回应,但我还是会选择保持现状。也许还是因为自己无法走出舒适区吧,还是不想放弃平静而又不用对任何人负责的生活,不想放弃随时说不、完全掌控个人时间的自由。

4 月 28 日 - 观察家的一生

洗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一种我从未思考过的价值观,过去几年我一直认为人的生命价值来自于创造,在于探索和发现,在于获得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于对自己有更深的理解。但是,假如有人选择以一种观察者的角度,不去创造和创作,甚至都不去参与,只是在一旁看和听,当一个安静的观众,这样的人生观是错误的吗?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假如一个人有这样的条件,他喜欢并且选择以这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人生,这有什么问题呢?这样的人是社会的寄生虫吗?但是相比那些挥霍浪费的人来说,他们所消耗的资源并不会太多,而且也不会影响任何人。从最近这两年我自己的生活方式来看,假如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很有可能会成为这样的人。大多数时候,我只想作为一个观察者,而不想参与其中。我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我并不想要去积极改变我所处的环境。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这个世界实在太丰富多彩了。一个人假如有足够的好奇,那么永远都有了解不完的有趣的东西。而因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天赋、知识和经验,大多数时候去观察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就能满足一个门外汉全部的好奇心和欲望了,而且看大师们工作真的是一种享受。既然你感兴趣的领域都有人做出了非常成熟的作品,那么你只需要找到那些人,向他们学习或者学习他们的作品就好了。当然,也会有想要自己亲自试一试的时刻,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你没能找到最佳的学习对象,所以只能自己去动手才能了解到那些你感兴趣的细节。我们要如何定义这样的人呢?观察家?体验家?终身学习者?好奇宝宝?隐形人?好像都占一点。不过,想要做到这些但是不去创造也是很难的,因为到了某一天你总会有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说给别人听的冲动,那你就成了演讲者,某某老师、专家,或者你写了一本书,那你就成了作家。所以,可能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吧。

4 月 29 日 - 完美人生的模板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昨晚熬夜刷剧、刷推、玩淘宝上的斗地主,早上很自然地睡了一个大懒觉,起来洗漱之后做完一组腹肌撕裂者,感觉精力又恢复了。我在想,假如一个人能够内心不带任何愧疚地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这才能算是真正的智慧和自由吧。另外一句最近常常在脑海中回想起来的话是:假如你真的那么聪明,你为什么不快乐?是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允许自己变成一个悲观厌世、充满牢骚和抱怨的人的。智慧只会让人变得更快乐和平静,更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爱意;珍惜当下的一切,从不把此刻拥有的任何东西,包括他人的善意,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智慧是一种理性的力量,能够让人更加豁达地看待生命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我的目标是能够做到每天都积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热爱每一天的生活;回馈他人对我的关怀和爱,耐心地去帮助身边的弱者;不去贪婪、渴望自己没有的东西,也不去嫉妒他人,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成为自己的好朋友,不过度苛责自己;时刻注意大脑中的想法,警惕负面想法的出现;相信冥冥中自有天意,充满欢喜地迎接恩典的到来。这些都是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好像每个人都能做得到,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做到并且保持始终如一的人却非常少。但是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把过去学到的错误的东西扔掉,慢慢把正确的观念和习惯捡起来,一点点修正自己,一点点变得更有智慧,这可能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之一吧。

4 月 30 日 - Everyone is impulsive

昨天做了一件不太像正常的我会做的事。昨天早上在群里看到一条转租的消息,心里萌生了换个地方住的想法,中午开始在 58 上看房、联系中介,下午去看房并且在不到两小时内就通过中介签了租房合同。事后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自己有点冲动了。我的确有换个地方住的想法,但是行动有点过于迅速,签合同也签得太快了,没有多看、多对比,也没有思考要如何解决那些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事后回想起来才意识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疑虑。我知道此刻反悔的代价是押金拿不回来了,但是也算是因此花钱买了一个教训吧。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 impulsive 的人,但是现在才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他 impulsive 的一面,只要有适合的时机,足够强烈的需求再加上一点点刺激,以及提供充足的外部条件,他就会失去理性的一面。休谟说理性是感性的奴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很多时候,理性只是伪装出来的感性。说到底,我们只不过是大脑进化出了一点点思考能力的动物而已。不过另一方面,我也意识到,其实我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因为我能够承受犯这种错误的后果。又或者,会不会是因为我知道做这样的决定不会真正伤害到自己,所以变得不那么重视它,觉得随便一点也没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境下,我意识到我能够承受不经审慎思考所做下的决定的后果。假如潜意识中的我非常重视这次决定,可能也就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了。好像有点牵强,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为自己的犯错找理由开脱。无论如何,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吧。